“低碳”環保加盟
在安徒生的筆下,美人魚游弋大海,還能選擇走上陸地;而就在不久前的大片《2012》中,人類被地球巨變所驅趕,失去陸地,只得無奈遷入大海。雖然這些都是藝術作品,但如此巨大的反差不的不讓人們震驚和反思,尤其是在環境問題這么敏感的今天。今年全世界的眼光聚焦在哥本哈根,不是為了看安徒生筆下的美人魚,而是商議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哥本哈根會議告訴我們,人類已經因環境變化對未來產生了擔憂,我們迫切地需要采取措施遏制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保護環境是全世界人的義務,它讓“低碳”這個主題成為了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
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這些理念已成行為準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這一理念著眼于人類未來。近幾百年來,以大量礦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為標志的工業化過程讓發達在碳排放上遙遙先進于發展中。當然也正是這一工業化過程使發達在科技上先進于其他,也令它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長期以來習慣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樣板”,終導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綁架。在石油危機、繼而在氣候變化成為問題以后,發達對高耗能的生產消費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覺悟,有了新的認識。
簡單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主要是從電器節電節氣和回收三個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從而實現鼎力支持的節能環保。
例如:我們在用煤氣烹調時,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調時間短,可以減少熱量的散失,所以我們應該養成用大火烹調食物的習慣!我們在使用電腦時,如果電腦短時間不是用,我們應該選用休眠模式;我們還可以選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制成的來減少服裝消耗總量等。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如何“低碳”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圍繞發達與發展中減排指標的爭論可能還會持續,但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踐行者,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是延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迫切需要。
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社區……希望從現在開始,這股強勁的“低碳”之風可以席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環保理念滲透到經濟運行、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