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切不能只治標不治本
????????據全球報道,某市郊區有家年產值三億元的服裝企業,因為污水處理設施遠未跟上生產規模的需要,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遠未達標,給市民的健康埋下隱患,群眾意見很大。迫于巨大壓力,市政府作出服裝廠在三個月內完成搬遷的決定。后來,該廠搬遷到一條江的下游,把污水排放到江里。是否達標排放,就只有這個企業知道了。
該市對污染企業實施搬遷,讓人們呼吸清新的空氣,飲上清潔的水,吃上不受污染的菜,其出發點是好的。但采用搬遷的辦法去“治污”,其結果不僅不可能使污染得到治理,達到環保的目的,還可能引發新的甚至更嚴重的污染。這家服裝企業已明白告訴人們,就目前的處理設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那么,這個污染大戶搬遷后仍然是一個污染大戶,其搬遷只不過是一次污染轉移。已經污染了的環境不會隨著搬遷馬上恢復原貌,而原本健康的新址卻會隨著搬遷馬上受到污染。“舊傷未治,新病又發”,依靠搬遷來治理污染可謂得不償失。
這家服裝企業的污染是不是“無藥可醫”?答案是否定的。只要企業肯投入一定的資金,增加處理設施,改善生產工藝,完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的關鍵還是政府的思想觀念,認為要企業增加設施處理達標排放,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把企業趕走。于是,對企業污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群眾投訴也是能拖則拖。世界化工巨頭巴斯夫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的一體化生產基地,雖然每天的排污量相當于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然而,經過處理的水回到萊茵河時卻可以直接飲用。巴斯夫在我國南京建設的揚巴一體化生產基地的標準比在德國執行的還要嚴格。相比之下,我們也不是沒有標準,也不是標準不嚴,但不少地方卻是藍天不藍、青山不青,“天上的星星數得清”,其原因恐怕就與依靠“搬遷”治污染的做法有關。
畢竟,我們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城里不行了搬到鄉下,鄉下不行了搬到山里,假如有一天所有的土地都被污染光了,該往哪里搬?所以,要真正做到環保,真正的解決污染問題,應當在“治”上做文章,而不能只在“搬”上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