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成本定價方法的概念
??? 成本導向定價是以商品成本為定價基礎依據,主要包括加成定價法、損益平衡定價法和目標貢獻定價法等具體方法。此方法利于連鎖店經營銷售,因此多在連鎖店初期采用。
????(1)加成定價法
????加成定價法包括完全成本加成定價和進價加成定價。前者為蔬菜、水果的定價普遍采用,方法是首先確定單位變動成本,再加上平均分攤的固定成本組成單位完全成本,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定的加成率(經營率)形成銷售價格。計算公式為:
????商品售價=單位完全成本×(1+成本加成率)其中,成本加成率=(售價一單位完全成本)/單位完全成本×
????進價加成定價是零售業(百貨商店、連鎖零售店等)流行
的一種做法。其計算公式為:
????商品售價=進貨價格/(1-加成率)其中,加成率=(售價一進價)/售價×100010
????(2)損益平衡定價法
在既定的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和價格條件下,能夠提高/增加公司收支平衡的銷量稱損益平衡時的銷售量,也稱經營銷售量,用Q表示,如圖5-8。圖中點E為收支平衡點,也稱損益平衡點或盈虧分界點。
售數量
????根據上圖,我們得出Q的計算公式:
????損益平衡點銷售量Q=固定成本/(價格一單位變動成本)
????在此價格下實現的銷售量,使公司剛好經營,因此,該價格實際是經營價格。即
????經營價格=固定成本/損益平衡點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于是可得損益平衡定價法:
????對于任一給定的價格,都可以計算出一個經營銷售量。如果超市賣場要在幾個價格方案中進行選擇,只要給出每個價格對應的預計銷售量,將其與此價格下的經營銷售量進行對比,低于經營銷售量則被淘汰。而在保留的定價方案中,具體的選擇取決于超市賣場的定價目標。利用盈虧分析,實際價格的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價格=[固定成本+預期總額(目標收銀)+變動成本]/預計銷售量
????(3)目標貢獻定價法
????目標貢獻定價法又稱為可變成本定價法,即以單位變動成本為定價基本依據,加入單位商品貢獻,形成商品售價。即
????價格=單位可變成本+單位商品貢獻額
????在這里,商品售價超出可變成本的部分被視為貢獻。貢獻的意義在于,單位商品的銷售實現目標在補償其變動成本之后,首先用來補償固定成本費用。在盈虧分界點之前,所有商品的累積貢獻均體現為對固定成本費用的補償,連鎖企業無可言。到達盈虧分界點之后,商品銷售實現目標中的累積貢獻才是現實的。由于補償全部固定成本費用是連鎖企業獲取的前提,因此,所有商品銷售實現目標中扣除其變動成本后的余額,不論能否真正成為超市,都是對連鎖企業的貢獻。在實踐中,由于以可變成本為基礎的低價有可能刺激商品銷量大幅度提高,因此,貢獻額有可能彌補固定成本甚至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