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被熱點蒙蔽雙眼,環保依舊是要腳踏實地
兩會后,似乎一下子,所有的行業都迷上了“低碳”這個字眼,所有的企業都開始以“低碳”作為2010年的一個營銷的重要主題,覺得只要有“低碳”,就是一個忠實的環保加盟者了,許多的連鎖加盟企業紛紛推出“低碳”口號,研發“低碳”產品,似乎,一下子,低碳這個詞就開始泛濫了。
其實追逐熱點幾乎已經成了近年來市場營銷的必然手段。當然,這其中與廣告人的貢獻不可分割。玩轉熱點誠然是好,但熱點并非是人人皆可玩轉之,有人是把熱點當了重點,但有人則更多的是把熱點當做某個階段的過渡而已。其實,作為企業或品牌行為,與時俱進是必須的,只是與時俱進的標準和手段卻是需要甄別和考量。
概念定義則多是對一個產品和其功能本身的附加和延伸,比如近社會談到多的低碳,突然之間你會發現,周邊的一切都被低碳化了,原本高等的詞語在概念定義下變成了民眾的不能再民眾的隨處可見的消費品,就像前幾年的納米一樣,所有有關沒關的都被納米了,連內衣襪子都納米了,可真正站在技術的角度上的人會對此大笑不止,殊不知納米技術至今仍未攻關,談何工業產業化,并如此簡單完成成本過程低端化?!
比如近的低碳熱點,并非所有產品都適合低碳。你說的你油性漆產品,誰都不會相信,因為油性漆產品本來就對環境、人的身體有危害作用的,況且油性漆的賣點更加以質量作為賣點,而非要迎著熱點強加低碳二字給自己,反倒容易遭了原本目標消費者的叛逆感。同時,熱點必須要與企業品牌戰略相匹配。
熱點的存在并非合理,追逐熱點更容易被熱點磨滅。對于如今的消費者來說,一切都是來的快去的快,網絡紅人做代言,社會話題作概念,熱點傳播做主打,這些都是短期的緩兵之計,譬如犀利哥事件,還有西單女孩,在多如牛毛的網絡社會和泛濫的社會化時代,請他們做代言熱的不過是三兩天,如何能夠利用他們的熱點,和企業品牌內涵對接,并針對其輻射群體做長期的維護和植入、經營等等,這才是明智之舉!
?